2007年民营经济蓝皮书称,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中西部民营企业增速高于东部,进出口持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出口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主体。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陈永杰认为,政策鼓励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
中西部民企增速高于东部
由全国工商联组织编写的2007年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4(2006~2007)》近日出版。蓝皮书将民营经济限制为个体私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对5项指标(企业数量、就业人数、投资、私营工业经济、进出口总额)进行了统计分析。
蓝皮书显示,中西部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明显提速。2006年,中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达38455家,比上年增长17%;西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达23008家,增长17.8%,而东部地区增速相对减缓。
在东部地区民营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民营投资发展速度加快。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中,中部地区民营投资达到4257亿元,同比增长62.1%,西部地区民营投资达到4541亿元,同比增长51.7%。
中西部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明显提速,促进了民营经济加速向西部倾斜。2006年各地私营企业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15.8%,其中超过20%的地区有西藏(29.8%)、河北(24.2%)、安徽(23.1%)、山西(22.9%)、广东(22.8%)和新疆(22.6%)6省区。
陈永杰表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这个份额达50%以上。中西部的发展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外来投资。
民企出口额首超国有企业
蓝皮书指出,2006年,由于全球市场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国内政策环境持续改善,中国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3076.6亿美元,增长37.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出口213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增速比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30%和17%,年度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主体。其中私营企业出口1707.4亿美元,占民营企业出口的80%。
据陈永杰介绍,自2002年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出口,民营经济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曾以一两倍的增幅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基数大了,速度放慢,不过仍基本维持50%-60%的增速。
近10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57%,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年均增长高达75%,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1%的年均增长速度,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06年的22.1%。
值得关注的是,对外贸易经营权向个人放开以后,更多个体经营者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2005年6月,允许有外贸经营权的个体工商户以一般纳税人身份享有出口退税政策,大大增加了个体工商户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积极性。2006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出口达到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倍;开展出口业务的个体工商户达到2533户,比上年增加2182户,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改善
蓝皮书认为,民营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政策环境的改善。2006年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此推动下,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推出了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相关行业领域的措施。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清理了与“非公经济36条”(《*竞彩足球比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不一致的法律、法规,肃清法律障碍。
陈永杰指出,国民经济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这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间具有了投资潜力,另一方面是民间有吸引投资的需求。所以,政策一旦允许,民营经济便快速发展。
根据专家预测,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将呈现“绝对额增长,增率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民营经济基数变大。而民营经济效率与效益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企业间差异扩大也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不过,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现在主要是垄断行业难以进入”,陈永杰认为,国家政策会慢慢放松。(记者 王明峰 )